|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32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万年龙虎抱,日夜鬼神朝”——史话实说清西陵(2)[60P]

[複製鏈接]

5813

主題

2

好友

2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開心
    2021-10-19 08:18
  • 簽到天數: 647 天

    [LV.9]以壇為家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18
    金錢
    18015
    威望
    21678
    主題
    5813

    回文勇士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 男生勳章 文明人 文章勇士 中學生 高中生 大學生 文章達人 教授 附件高人 附件達人 愛因斯坦

    樓主
    發表於 2016-10-17 15:28:34
           清代陵制:帝陵、后陵宫门匾额上的文字为“隆恩门”,大殿匾额上的文字是“隆恩殿”,明楼匾额上的文字为陵名,明楼内的朱砂碑和小碑亭内的神道碑上镌刻帝、 后的庙号、谥号(皇后只刻谥号)。从景陵开始,这三块匾和两统碑上的满、蒙、汉三种文字均由嗣君御笔亲书,满文居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并钤盖“**尊亲 之宝”的大印。三块匾要在帝、后入葬前悬挂,二通碑上的字也要在帝、后入葬前镌刻。



                                                                        隆  恩  门

           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前有月台,开大门三间。



                                                                     隆恩殿

           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清代,每逢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和帝后忌辰日,都要在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每月朔(初一)、望(十五)要在此举行小型祭祀活动。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宝座,供奉皇贵纪牌位;东暖阁为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地面以“金砖”铺墁。殿外月台铜鹤铜鹿已失,仅存鼎式铜炉一对。



                                                             断  裂  的  龙  头



                                                 龙凤丹陛石







                               隆恩殿后为陵寝,建有陵寝门三座,是前朝后寝的分界。



                                                            陵寝门(也叫三座门)



                                               二  柱  门

          泰陵最初设计时,没有二柱门,施工期间,经奏准,予以补建。



                                            石柱顶上的石雕蹲龙



                                          方城明楼及楼前的石五供



                                        石五供之一——石香炉



                                                   大  铜  缸



                                         开在中轴线上的方城门洞



                            与方城门洞正冲的哑巴院琉璃影壁



                                                            方城石质基座上的雕刻



                                                         站在方城上俯视陵院



                    建于方城之上的明楼,其规制与神道碑亭相似



                                                哑  巴  院(也叫月牙城)

           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弧形墙与其后的宝城相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月牙形小院落——哑巴院。院落的琉璃影壁后为宝城包裹着的宝顶。



                                                                      宝顶上的翠柏



         围宝顶环建的宝城。宝城上有可行人的马道。宝城外侧顶部做雉堞



                                               宝城后为罗圈宫墙(三)昌陵

           一 家人由泰陵陵宫出来,沿那条碾断“巨蟒”的旅游公路继续西行没几分钟,便来到了昌陵陵宫前的广场上。这里又有一条被碾断的“蟒”。



                                                         (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目睹此景,我不禁想对清西陵陵区内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发些牢骚了。

           很不巧,当时昌陵的陵宫正在维护中,不对外开放。站在广场上,一眼就能望见灰头土脸的隆恩门无精打采地立着;神道 桥下的马槽沟里,有工人正在施工(当时真希望维护能快些到位,不知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不过既然来了,还是拍张照,留个念吧!以后不知啥时才能再来呢!



                                                                    昌陵陵宫近景

           神道碑亭北、隆恩门前,东西各建朝房一座。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所以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故此又称饽饽房。两房内均设有锅灶,房后各矗烟囱两座。



           这张照片可看得更清楚明了一些,建筑物由南往北依次为: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朝房、隆恩门、配殿、隆恩殿、明楼。

           向南看,可见单路三孔桥、龙凤门、石像生、大碑楼。昌陵的大碑楼是清代最后一座大碑楼,历时近十年才建成,比建一座帝陵用时还要长。



           这座精美的龙凤门是仿泰陵的规制而建,从而打破了明十三陵和清东陵仅主陵设龙凤门的成规。昌陵的这一做法对后来的慕陵产生了影响。





           以上就是我看到的昌陵,不过为了能让大家对昌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再为你们大致地介绍一下吧:

           嘉庆帝的昌陵是一座“外式照泰陵,内式照裕陵”修建的陵寝。所谓外式,就是能看到的地面建筑;而内式就是看不到的深在地下的地宫。嘉庆帝把自己的陵寝建成为地面建筑规制和泰陵一样,地宫与裕陵相同的陵寝。

           嘉庆帝为何要采取“外式照泰陵,内式照裕陵”的做法呢?这基于他对两陵的深刻了解。泰陵是西陵的主陵,除建有非主陵所不备的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等建筑之外,其他的主要建筑则与东陵内非主陵的裕陵略无二致,甚至裕陵还有超越泰陵之处,如泰陵石像生为5对,而裕陵则有8对 等等。昌陵近依泰陵,又非主陵,如果外式照裕陵而建,超越了泰陵,则明显与“逊避祖陵”的做法相违,且也显得对先皇祖不敬不孝。外式照泰陵,既逊避了祖 陵,又表达了对先皇祖的恭敬之意,会给世人留下敬孝的美名。而内式照裕陵,是因为裕陵地宫的形制盖过了泰陵,裕陵地宫的精美豪华,给嘉庆帝留下了难以磨灭 的印象。内式照裕陵,便遂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这样做虽然超越了泰陵,但表面上谁也看不到,真可谓两全其美。

           昌陵的神道与泰陵主神道相接。昌陵的规制除不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外,从外表看与泰陵几乎一模一样,但建筑物的具体细节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就亲自来看看吧!反正我还没看过呢!也许到时候,咱们还会因同样的目的而碰到一起呢!只是谁也不认识谁而已。



                                                          (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四)昌西陵

           清朝,凡皇后陵,该皇后一定死于皇帝入葬之后,而且都是皇太后,其陵寝均由嗣皇帝营建。

           昌西陵地宫内葬着嘉庆帝的另一个皇后——孝和睿皇后,因薨于嘉庆帝之后,所以由咸丰帝而不是道光帝为其另修建了昌西陵。孝和睿皇后在皇太后之位长达29年,可道光帝在皇太后生前并未为其建陵,令人匪夷所思。直到孝和睿皇后死后,道光帝才不得不派人为她相度陵址。就在陵址择定、准备第二年为皇太后建陵,道光帝并为此颁布谕旨的两天后,道光帝也突然驾崩了,所以为孝和睿皇后建陵的责任自然轮到咸丰帝的头上。

           大家都知道,清朝自乾隆晚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国运每况愈下;道光年间又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咸丰即位之初就爆发了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这些大事变都令清政府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清廷自然再也无力兴建像以前那样的规制崇宏、富丽堂皇的皇后陵了。由于这个原因,昌西陵的规制与以前的后陵相比,做了重大裁剪,工程量大为缩小,所以建陵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规制大为收缩的昌西陵外式建筑有:三孔石拱桥1座;单檐硬山顶东西朝房各5间;单檐硬山卷棚顶东西班房各3间;面阔3间(原为5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隆恩门1座;东西燎炉各1座;面阔3间(原为5间)、单檐歇山顶东西配殿各1座;面阔5间(实为3间半)、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原为重檐歇山顶)隆恩殿1座;陵寝门3座;陵院内石五供1座,大月台上有宝顶1座,环以宝城;陵前左方为神厨库1座;神厨库外有井亭1座。



                                                                     三 孔  拱  桥        按皇后陵规制,陵寝前的拱桥只能为三孔。



           隆恩殿的每一块天花板上都绘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金凤,一反其他后陵的金莲水草的传统彩画,给清陵彩画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气。



                                                         隆恩殿天花板上的金凤彩画



                                                                    金凤彩画细部

           昌西陵的陵寝门前有一条玉带河,上建有三座三孔平桥,只有中间的桥设有栏板。有清一代,除昌西陵之外的其他后陵,其陵寝门前均无玉带河,更无桥座之设。



                                                        陵  寝  门

           昌西陵陵寝门的三个门,只有中门带门楼,而两旁的门则为随墙门,无门楼。以前的皇后陵的三座陵寝门均有门楼。

           由陵寝门进入陵院后,迎面正中是石台五供。



                                                           石五供、  大月台及宝顶                  

           石五供北面是大月台,台面全部为砖海墁。月台前有石踏跺3座,每座10级。大月台北部正中为宝顶,环以宝城。以前的皇后陵均建方城、明楼,而昌西陵则全部被裁撤。



                                                                     月台及月台上的宝顶

           以前的皇后陵,宝顶又高又大,环建宝城,宝城上有可行人的马道。宝城外侧顶部做雉堞。而昌西陵的宝顶则仅为以前皇后陵宝顶的一半左右。昌西陵内所谓的宝城其实只是紧贴宝顶外皮而砌的一圈围墙,上面既无马道,更无雉堞。

           昌西陵的占地面积尚不足以前皇后陵占地面积的一半左右,是清朝规制最低的两座皇后陵之一,另一座为慕东陵,均为同一时期建起的。这两座后陵尚不及乾隆盛世时兴建的妃园寝。这足以表明,陵寝规制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国家财力的强弱,是国家兴衰的晴雨表。

           昌西陵规制虽低,但仍有其独特之处。昌西陵最大的特色是其有回音壁和回音石。清代陵制,无论是帝陵、还是后陵,乃至妃园寝,宝城后围墙均做成弧形,即半圈形,称之为罗圈墙。昌西陵的罗圈墙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可是当有人在墙内侧的一端贴墙轻声说话时,远在76米 处、墙另一端的人则能清晰地听到从那端传来的话声。这表面昌西陵的罗圈墙的弧度与其他陵寝的不同。另外,如果站在宝顶前正中神道的中心石上说话或跺一下 脚,就会听到比原发的声音大数倍的回声,有置身空谷的强烈感觉。因为这种奇异现象与北京天坛皇穹宇的回音壁、圜丘坛的回音石是一样的,所以也将昌西陵的罗 圈墙称为回音壁,将宝顶前神道上的中心石(北数第七块石)称为回音石。这是明清皇陵中唯一一处回音壁、回音石。

           所以说昌西陵小而不卑,简而不俗,颇具新意,在清陵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回  音  石



                                                                     昌西陵罗圈墙

             昌西陵罗圈墙即为回音壁。



                                      “孩子,听到了吗?”



                                     “嗯,听到了,还真清楚呢!”

    (五)慕陵

           道光帝的陵寝按祖制本不应建在西陵,但为何却偏偏建在了西陵龙泉峪呢?且听我道来:

           道光帝即位之初就反复标榜自己要“敬天法祖”,“恪遵成宪”,但第一个破坏“昭穆相建”祖训的恰恰是他。道光帝最初决定将京城西南郊的王佐村(今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因为那里安葬着他的结发妻子。由于大臣们的仗义执言,多方劝导,道光帝最终被迫放弃自己先前的决定,不得不在遵化的东陵界内选建万年吉地,这才避免了清王朝在关内出现第三处皇家陵园的局面。对于道光帝来说,陵寝的风水比陵寝的规模更为重要。在相度陵址前,他曾降旨说:“惟择坤灵钟毓、干脉延长之处以定福基。其四至之广狭,不必过拘。如果地臻全美,即较从前规制稍从俭约,朕心亦以为宜”。他的重风水轻规制的思想在其东陵宝华峪陵寝的修建上得以体现。但由于东陵宝华峪陵寝竣工后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地宫渗水,惹得道光帝大怒,除了下令罚陪承办工程的官员外,还直接放弃了这处吉地,而终将陵址定在了西陵龙泉峪。道光帝为何在地宫渗水后不继续在东陵或修、或另建陵,偏偏毫无顾忌地违背祖训,勇破“昭穆相建”之制,将陵迁到西陵呢?原来,龙泉峪紧靠他父母的昌陵,可以长膝父母膝下,从此实现他多年的“子随父葬”的愿望。这真是随不了媳妇,就从父母呀!

           道光帝的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历时4年完工,是清代帝陵里规制最特殊的一座。慕陵规制,别开生面,“有越于寻常成例之外”,在清代陵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隆  恩  殿

           隆恩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3间,周围带回廊。大殿木料均用金丝楠木,不油彩,不施彩画,不披麻做底杖,外露楠木本色。



                                                  龙凤丹陛石



                                                  雀替上雕刻着立体感很强的云龙



                                                     隔扇裙板上的云龙(一)



                                                       隔扇裙板上的云龙(二)

           大家仔细对比一下上面两图,就会发现两条云龙是对称的造型,并非完全相同。



           大殿的每块天花板上,都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一条正龙,龙头朝下,栩栩如生。抬头仰望,但见龙头济济,十分壮观。

           隆恩殿后为一架石牌坊。此石牌坊所在的位置本应该建陵寝门,由于道光帝刻意改革陵制,总想标新立异,故改建为石牌坊。



           石牌坊为仿木结构形式,三门四柱三楼,完全用青白石料构筑而成。中门上面两额坊之间的花板处嵌有一块石匾,石匾南面刻有三种文字的陵名——“慕陵”,落款处刻有“咸丰尊亲之宝”的印文。每根石柱的夹杆石顶面均雕刻一只卧麒麟。



                                                       夹杆石顶面雕刻的卧麒麟

           道光帝不想沿袭关内诸祖陵的规制,是想使自己的陵寝成为后世子孙效仿的蓝本。但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理想只有很小一部分得到了实现,却给他的子孙建陵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清西陵和清东陵一样,是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将建筑的人文美与山川形胜的自然美高度结合的杰出典范,被皇家视为“万年龙虎抱,日夜鬼神朝”的圣洁禁地、地臻完美的灵秀之区,载入史书,倍加称颂。希望感兴趣的朋友有空儿来参观。

           以上就是本人对清西陵诸陵的一些介绍,有错误的地方,还望高人指正。大家随我游览完清西陵,不知收获如何,在本游记结束前,请大家做个互动游戏,以检验本人的解说是否给你留下了些许印象。答对者,男士握握手



    、女士抱一个



    、小孩亲一下



    问题一:以下两图中,哪一张是崇陵,哪一张是泰陵?







    问题二:以下两图中,哪一张是昌陵,哪一张是泰陵?





    问题三:重复问题二





    问题四:以下两图中,哪一张是慕陵,哪一张是泰陵?





    说明:

           各位蜂友,文中有关陵寝制度、建筑规制方面的内容,大部分摘选自《清西陵史话》,一小部分录自“清西陵吧”,希望会对你今后游览清西陵有所帮助。 其余部分为本人原创。此游记是经本人精心组织编排后,辛辛苦苦地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 实为尽力之作,望感兴趣的朋友们读完后,多提宝贵意见,并谢谢顶贴。

    历史资料链接:

         “陵”字自从成为皇家坟墓的专用名词之后,在长达2000多 年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辉煌时期为秦汉时期,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陵寝封土(坟头)多为覆斗形,以封土高大、圹室豪华为主要特色。



                                                秦始皇陵(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朝,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陵寝多数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以山丘为封土,横跨关中六县,绵延数百里,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雄浑 气势。



                                                 唐昭陵(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辉煌时期为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以前的陵寝制度做了重大改革,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主要表现在:一、依山建陵,坐北朝南;二、陵院 改为长方形,前后为多进院落,封土居于后院;三、封土改为圆形,称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方城之上建明楼;四、取消寝宫,扩大祭殿,废除留居宫人、侍奉墓主 人灵魂的制度。



                                                    明长陵(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清朝入关后,其陵寝制度沿袭明制,并进一步改革创新,使陵寝制度达到极致。清帝们更注重陵寝环境的质量,他们对环境质量、山川形势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陵寝制度的要求,陵寝选址可谓“三年求地,十年定穴”。他们相度陵址、营建陵寝的指导思想是“陵制与山水相称”、“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刻意追求所选的万年吉地要达到“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标准。

           清代陵寝,可分关外三陵及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三处。



                                                关外三陵之永陵(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东陵、西陵均建在河北省境内,分列京师东西,与京师形成左右对称之势,故称“东陵”、“西陵”。这两处“同居畿辅,并列神州”的陵寝的墓主人都是爱新觉罗的后代和家人,是真正的一家子。他们生前居住在紫禁城,死后分葬于东陵和西陵。

           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昌瑞山(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帝到遵化一带行围打猎时见昌瑞山“王气葱郁”,心中大喜,遂定为他的万年吉地,由此开辟了清王朝在关内的第一处陵寝)下,因葬有康熙、乾隆、慈禧等著名帝王、太后,并经过土匪军阀孙殿英的大肆盗掠而闻名;



                                               清东陵(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永宁山下,葬有雍正、光绪、珍妃等悲情皇帝、妃子。(不知大家留意了 没有,这东、西二陵背靠的祖山,亦即靠山,都有一吉祥、富贵、有气魄的名字,难道说清帝们在为自己卜择陵址时,净挑好听的选吗?其实非也,原来这是有讲究 的——因明清皇陵大都依山而建,当陵区划定后,为保佑王朝国运宏昌万年、后世子孙富贵永享,故要将首陵所背靠的山赐以嘉名,而靠山以前所用的地方土名不能再用,成为定制。昌瑞山在成为东陵的靠山以前,叫丰台岭,一听就不是个大气的名字,所以得改;永宁山以前的名儿倒不错,叫泰宁山,但就这也得改,因为“泰”字 犯了雍正帝陵名的忌。这真是自己个儿糊弄自己个儿,没有强大的国力,名儿叫的再好听,也得受气挨打。)



                                                   清西陵 (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是 因交通不便和宣传不利的原因吧,如今后者与前者相比名气稍逊,但在陵寝的建筑规制上,却与前者保持一致,西陵的某些建筑甚至还超越了东陵,如陵区大红门前的三架石牌坊。

           清王朝入关后,为何在开辟了东陵之后,又要另辟西陵呢?原来这与雍正帝对万年吉地的标准要求过高、过严,条件苛刻,毫不迁就(其人在其它方面也是历来如 此,又何止是对陵址的要求呀!)有关——



                     世宗宪皇帝圣像(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雍正帝立志要为自己选择一处十全十美的上吉佳壤,而为其相度陵址的臣工、风水大师们堪舆东陵后,并未找到符合要求的万年吉地。此事在雍正帝的谕旨中讲得十分清楚:“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无可营建之处”就是说 没有一处是能使其满意的理想之地(后来在东陵建起的9座陵寝,虽均为风水宝地,但绝非十全十美,在此不再转述)。后经重新遍行踏勘,终将陵址定为易县永宁山下的太平峪(难怪自嘉庆朝开始,大清的国运一代不如一代,都怨笃信风水的老爹们不懂得谦让,把好地方先挑走了,就跟吃葡萄先吃甜的一样,剩下的可不就尽是破的了。风水越来越差,霉运自然就会越来越多。哈哈!此理论纯属个人揶揄,当不得真呦!)。而当时富于心计的雍正帝面对这块“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理想宝地,并未马上表态,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自己另辟陵区,显然是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 会背上不孝的骂名,于是表示远离祖陵,“朕心不忍”,且不清楚远离祖陵是否有违典制。在会意帝心的大臣们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到在易县建陵合理合法的依据后,雍正帝才表示“朕心始安”,而绝非那些恶意中伤者的无稽流言所传——因其得位不正,怕先帝在地下报复而另择陵址,在此予以澄清。雍正帝陵于雍正八年(1730年)破土兴工,历经6载方全工告竣,定陵名为“泰陵”,自此成为西陵的首陵。



                                                          (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西陵的开辟,给嗣皇帝——乾隆爷提出个难题,自己死后该埋哪儿呢?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子随父葬的传统葬法,所以乾隆爷即位以后,最初想在西陵的泰陵附近建陵。继而又考虑到,如果子孙们都效法他,都把陵寝建在西陵,就会使东陵的孝陵、景陵日渐疏远冷落,“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于是他把自己的万年吉地选定在了东陵的胜水峪,位于顺治帝的孝陵西旁,与孝陵东旁康熙帝的景陵形成了陪护之势。出于同样的考虑,也是其为解决此难题而经长年深思熟虑后找出的办法,刚 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爷就谕令嗣皇帝要在西陵界内择建吉地,孙皇帝要在东陵界内卜择陵址——“……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在西陵界内卜择。……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联,不致递推递远。”这就是其创立的、体现其睿智、顾全大局的“昭穆相建”葬制(说白了就是爷爷、孙子葬在一处,爸爸、重孙埋另一处)。为真正使自己创立的葬制得以实行,乾隆爷指定西陵太平峪为嘉庆的陵址。并再次颁谕强调“……堪舆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恪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



                      乾隆皇帝晚年朝服像 (声明:该图片来自网络)

           但很快就有不听话的了,乾隆爷的孙子——道光就第一个跳出来,违背了制度,把自己的陵墓建在了西陵;后面还有慈禧把自己的儿子——同治帝葬在了东陵。如此一来,西陵的四座帝陵就成了雍正、嘉庆、道光、 光绪这样的排序。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1 09:08 , Processed in 1.02547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